(一)现状分析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彰显大学个性品格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我校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修德、求是、博学、笃行”校训和“团结、进取、求实、创新”校风以及办学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为核心内容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升本以来,学校获批“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滁州市双拥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凤喜、“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贺宝宝、“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高敏、“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方美娇、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王早早、“安徽好人”赵诗涛等为代表的一批体现学校精神文化方向的师生典型;形成了以“博教论坛”、“蔚然大讲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院一品”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产出了以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荣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的油画作品《废墟上的阳光》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取得了以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金奖、一等奖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文化艺术成果。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筑高地”、“攀高峰”、“上水平”还没有成为大家不懈的精神追求;落实办学定位,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没有成为大家内在的思想自觉;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反映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还需加强建设。
(二)建设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培育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大学文化,以增进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建设措施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六十多年办学的文化积淀,发扬严谨规范、注重品德、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融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凝炼学校核心价值,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建立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共同愿景和精神追求。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不断加深对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理解,加强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构建适应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需要的思想观念。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弘扬“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积极探索校训内容的物化形式,培育和塑造具有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气质风范的学校风尚。弘扬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学习沈浩同志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和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宣传校友和在校师生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师生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建功立业。
2.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与琅琊山相辉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因地制宜,因势赋形,科学规划,打造格调高雅、环境优美校园自然景观。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滁州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建设高品质的校园人文景观,开设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举办高水平文化教育讲座,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校徽、校歌等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学校形象品牌的价值。发挥校报、校刊、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文化载体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努力建设山水校园、人文校园、魅力校园、美丽校园,打造师生读书治学理想环境。
3.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正视名利、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洁、公道办事、热情服务、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建设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引导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4.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师生法制意识,着力在全校上下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形成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以各项规章制度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能力。加大各项改革举措和规章制度的宣传、诠释力度,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办事,树立制度权威,提高制度执行力,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纪必严、违章必究的良好风气,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师生价值追求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文化品牌。优化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以学科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院(部)形象设计和宣传,注重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师资建设,打造院(部)特色文化品牌,浓厚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文化氛围。
6.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挥人文社会学科和人才优势,紧扣地方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的智库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欧阳修、吴敬梓、明文化、花鼓艺术、凤画等地方文化研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精品、特色文化传播等项目建设,产出一批富于地方特色的成果,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大学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