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七: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时间: 2015-08-26 访问次数: 1259

(一)现状分析

加强规范管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事人才、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完善,有效保障了学校事业发展。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以下不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待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管理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开放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建设内容

创新制度设计理念,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各项管理制度为支撑,形成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三)建设措施

1.制定《滁州学院章程》。坚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追求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愿景,保障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明晰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和人才培养特色,厘清内部组织及其人员的权利、责任及行为规范,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根本制度保证。

2.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做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考核和落实,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干部任期考核、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对于目标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

3.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岗位分类管理,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各类人员工作量要求和岗位职责,注重年度考核,强化聘期考核。深化基于基本工作量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收入分配与个人绩效评价相结合,与工作责任、质量、贡献挂钩,注重收入分配激励导向作用。

4.发挥各类人员作用。以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抓手,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使各类人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业绩评价,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加强非教学岗位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非事业编制人员进退、流动、合同管理等机制,拓展各类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探索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校内副高、中职聘任制度。积极探索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

5.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为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注重完善社会服务工作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增强预算管理意识,适应资金支出等财务管理方式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精细化、节约化的要求,整合资源,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6.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共享,面向社会有序开放。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建立联络沟通、协调落实机制,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新模式,建立相互融合、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共享共建,发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作用。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师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