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六:校园基础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 2015-08-26 访问次数: 2058

(一)现状分析

学校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持续加大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办学需要。校园占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8.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9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2.5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5个,校外实习基地122。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校园网络软硬件条件较好地满足办学需求。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求,教学行政用房还不能满足满足办学需求;仪器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开放度不够;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的支撑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建设内容

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增加校舍面积,美化校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师生学习生活以及人才引进需求,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共享平台,加大仪器设备使用开放力度。完善网络基础环境和电子校务系统,提升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保障的支撑能力。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设备使用效益评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三)建设措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滁州市政府支持,加快校园周边地块的征收,完成会峰校区西区北侧2万平方米地块征收;强力推进会峰校区东南侧“滁州正大有限公司”7万平方米地块征收。按照校园阶段性建设目标,整体规划,分期实施,2015年建设土木工程楼、学生公寓;2016-2018年建设模拟实训厂房、体育场馆、化工实训楼、机械与汽车工程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与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师公寓等。

2.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1亿元左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用于新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有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实训中心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共享实验平台。整合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2-3个校级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优化仪器设备资源配置,建设5-8个院级共享平台,实现相近学科专业仪器设备共享。

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建立全校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使用维修、绩效评估等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或WEB的开放管理系统,实现仪器设备使用开放的智能化管理,面向校内外有序开放。

3.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优化网络性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改造老旧网络设施,全面支持IPv4/IPv6、无线接入与移动接入,实现网络访问的普适化与透明化;新增15G+2G的出口带宽,建设网络性能评估与动态优化系统,改善用户的上网体验;改造琅琊校区数据中心备份机房,建设会峰校区数据中心后备供电系统,建立核心数据容灾系统,将存储空间扩大到800TB,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系统建设,推进全面信息化。加强网络教学环境、资源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重点完善MOOCs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完善学生、人事、科研、物资等各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强力推进以数字办公、网络办公、协同办公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等各类保障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服务信息化;改造学校网站及各二级单位网站,实现网站与应用系统的无缝集成,全面支持移动访问;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统一门户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全面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

拓展网络边界,建设智慧校园。利用新兴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重要物资及大型固定资产等的全面联网,以及对环境及物的全面监控与精细管理;实现人--物的全面互联,以此为基础,推动全面及时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供精细化、可视化及实时化的校情分析与决策支持,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将学校建设成为绿色校园、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