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 2015-08-26 访问次数: 2532

(一)现状分析

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城市功能定位和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增设、改造和停办等手段,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关联度较高的专业(群)。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其中工学类专业18个,管理学类6个,文学类5个,理学类5个,经济学类2个,教育学类4个,农学类1个,艺术类5个,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6个专业群已初具规模。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和支撑度有待提高;应用型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专业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品牌专业数量不足,显示度需要提升。

(二)建设内容

围绕滁州市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按照“贴近行业产业,加强重点建设,促进集群发展,实现整体提升”的思路,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加快传统专业的应用性改造和提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的应用性品质,建立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专业体系,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三)建设措施

1.加强应用型专业群建设

做强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围绕滁州市家电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千亿发展目标和智慧城市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发挥原有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优势,重点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群的办学实力,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相关专业的信息化水平。围绕滁州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进一步提升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的办学实力。

做优化学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主动适应滁州市盐化工、硅玻璃等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财务管理等专业为重点,加快化学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改造,增设物流工程等专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千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专业,增设车辆工程等专业。

做特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产品技术研发的集群优势,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内涵建设,加快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等专业改造,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学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有力支撑,引领地方文化、创意、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美好安徽、幸福滁州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对相关应用技术型、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加大政策与经费扶持力度,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申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根据学科属性和专业生长点、增长点的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类、经济类等相关专业的布局,发挥专业集群优势。

2.提升专业应用性品质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培养规格标准。调研专业的社会需求,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机制,调查毕业生从事主要行业企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工作规范,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内容包括:一年内的就业率调查、三年内的就业质量调查以及五年内的毕业生发展调查等,据此分析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培养规格标准。

引入核心技术标准,完善专业建设标准。调研毕业生服务面向的行业、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与规范,深入分析毕业生面向的职业特点以及所需的关键能力,联合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并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开展专业质量评估,促进专业内涵提升。依据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借鉴同类院校专业评估工作经验,采用专业自评、接受校外专家或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分期分批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选择部分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3.打造品牌专业

从社会需求、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等方面,每年遴选5-6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部分重点建设专业力争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业,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发挥这些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目标管理和年度绩效考核情况,建立重点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末位淘汰。

2014年首批遴选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等6个专业重点建设。其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重点围绕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服务安徽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要保持与领域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同步,服务智慧家电、现代精细农业及公共安全与健康等地方主导性产业的应用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点探索基于准工厂化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地方盐化工等产业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地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地方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会计人才。